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和父母吵架,氣氛冷冰冰怎麼辦?3 階段圓滿處理青少年「親子衝突」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選文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選文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和父母吵架,氣氛冷冰冰怎麼辦?3 階段圓滿處理青少年「親子衝突」

2022 年 4 月 4 日

 
展開

青少年的親子衝突研究

親子衝突是眾多臺灣家庭的困擾。為人父母,你曾經覺得「都是為了孩子好」,最後卻不歡而散嗎?身為青少年,又是否會因為害怕「不孝」的壓力,與爸媽爭執時選擇消極逃避,從未好好訴說自己的想法?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民族學研究所葉光輝研究員,他長期投入華人親子衝突歷程、孝道研究,指出衝突其實具有正面意義,若能將危機視為轉機,不但可以緩解負面情緒,也是開啟雙方對話的第一步。

親子關係好不好,爸媽、孩子想得不一樣!

「你和父母能像朋友一樣互動嗎?」葉光輝曾在大學課堂這麼問,舉手的學生寥寥可數。

三十幾年前,葉光輝擔任「張老師中心」督導時便觀察到,親子衝突是許多臺灣家庭的共同困擾。他從研究中也發現,父母、小孩對於親子關係的認知,經常天差地遠:爸媽認為自己和孩子親密無間,事實上,子女那頭卻有說不完的抱怨。

當中突顯的,正是華人傳統價值觀產生的矛盾。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臺灣老人家則愛說「囡仔人有耳無喙」(小孩子有耳無嘴),傳統文化講求以和為貴,回嘴是「沒大沒小」,隱忍才「不傷和氣」。孩子即便有不同的自我期待,在家庭孝道壓力下也可能壓抑自我,不敢正面溝通,累積無盡埋怨。而爸媽想著「我是為你好」,日日忙進忙出,最後卻被指責為直升機父母、虎爸虎媽,自然也是滿腹委屈。

葉光輝提到,華人文化重視家庭、偏向集體主義,「孝道」與「和諧」是當中兩大關鍵元素,但若缺乏對等溝通,往往也會埋下親子衝突的種子。

▲親子衝突是臺灣家庭最常見的困擾。部分原因是,在強調和諧、孝道的文化傳統下,青少年和父母難以建立對等的溝通模式,寧可選擇避開問題、減少爭執。圖│iStock

怨恨感是青少年的大敵

與父母、孩子吵架讓人心煩意亂,但親子衝突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遠比你想得更嚴重!

2013 年葉光輝團隊研究發現,親子衝突帶來的負面情緒,會造成青少年各項問題行為,而且不同類型的負面情緒會導致不同的問題行為。常見的負面情緒有:

威脅感:多數父母掌控青少年的生活資源,若爸媽常在爭執中採用撂狠話、嚴厲懲罰等手段,如「你再這樣試試看」、「以後休想拿到零用錢」,在權力不對等下可能讓孩子產生威脅感,陷入焦慮不安。

自責感:「我做這些還不是為了你!」「這麼辛苦賺錢養你,結果你這樣對我!」傳統孝道的壓力、父母不自覺的情緒勒索,會讓青少年萌生強烈愧疚,過度的自責感容易導致青少年的退縮行為、自我孤立。

暴怒感:青少年階段是情緒的暴風時期,如果孩子認為錯不在己、自尊受到打擊,在無法調節控制下,可能產生暴怒感,轉而用攻擊行為宣洩內心的失控抓狂。

怨恨感:怨恨感影響最大!當青少年長期感到委屈、冤枉、被不公平對待,或因為處處受到父母管轄、想爭取又無果,可能忿忿不平,最後選擇壓抑自己而萌生怨恨感。研究發現,怨恨感會導致最多負面行為,包括不良身心症狀、退縮、攻擊及違規等各種偏差行為。

▲負面情緒是關鍵的機制,讓親子衝突衍生出後續的負面傷害,反過來又因為問題行為製造新的衝突,陷入惡性循環。其中,怨恨感帶來的影響最大。圖│研之有物

衝突都是負面的嗎?危機也能是轉機!

找到青少年不同問題行為的根源,下一步,就有機會尋求解決之道,聽起來是親子研究的一大里程碑。但葉光輝卻停下腳步,「過往的研究思路,都是去找出衝突的傷害、怎麼避開衝突,但日常生活裡家人間發生衝突其實很正常。」

他重新思考核心問題:衝突只會導致問題行為嗎?衝突難道都只是負面的嗎?

「衝突之所以會有不良影響,是因為當我們停留在負面情緒裡,陷入不斷『反芻』而造成惡性循環,也就沒有多餘的心理能量『處理衝突』。」葉光輝點出關鍵原因。

換言之,衝突未必是破壞關係、造成親子壓力的兇手。負面情緒才是關鍵催化劑!假若沒有負面情緒「火上澆油」,衝突未必會帶來大傷害。

於是,葉光輝將問題意識從「如何避免衝突」轉向「如何面對及處理衝突」,進一步探討在衝突發生後,如何降低負面情緒的爆發。他花了兩年重新建立理論系統,找出了如何讓衝突事件不導向負面傷害的兩大關鍵。

正面看待衝突:吵架雖然討厭但有用!

首先是:個人如何看待衝突。

葉光輝解釋,吵架爭執有時不一定涉及是非,只是彼此價值觀不同、意見不一,沒有絕對的對或錯。然而,在以和為貴的文化標準下,衝突便成了「關係破壞者」,當我們總是從負面角度看待衝突,就容易將其視為壓力來源。一有意見不合就感覺自己被打壓、被否定,萌生負面情緒。

因此,葉光輝提出「功能性衝突評估」的概念,也就是個人是否能看見衝突事件的功能、正面意義。

簡單來說,如果個人能正向的看待衝突,把衝突當成對話的機會,也就更容易緩解負面情緒。

這個認知扭轉了衝突的意義。在功能性評估下,危機也能是轉機,「吵架」其實是一個相互了解的機會。

適當表達:忍耐、沉澱反思後再溝通

但是,光有正向心態也不能解決衝突。畢竟,再怎麼樂觀積極地看待爭執,爭執當下難免心煩意亂、憤怒難過。

因此第二個關鍵是:情緒產生後,個人如何排解負面情緒,之後又如何面對問題。也就是一個人的「情緒調控策略」。

葉光輝帶領的研究團隊提出了兼具歷程性與華人情緒觀的「適當表達策略」,是青少年處理親子衝突的好對策。

什麼是適當表達策略?具體來說,包含「策略性抑制」、「品味-自我省思」、「情緒表達」三個階段。

衝突爆發之際,爸媽與孩子都會感到憤怒或難過,在情緒高漲下,雙方很難達成共識。情急下脫口而出的話,往往是傷人傷己的雙面刃,這時最好先「策略性的」忍住情緒、暫時離開,彼此各退一步,也讓自己冷靜下來。

「策略性抑制」和逃避壓抑最大的不同,就是要進入下一階段。情緒慢慢冷靜後,嘗試抽離自身角度,不要一直陷入「為什麼媽媽總愛拿我跟別人比?」「為什麼爸爸都不相信我?」試著用第三人、觀察者的角度跳開反思:為什麼我會有這些情緒反應?(一聽到某個關鍵字就跳腳?特別討厭和誰比較……?)這些是不是和過去的互動經驗有關?透過體察情緒、自我省思釐清情緒的根源,有助於理解自己與爸媽的感受。

最後,不要放棄溝通!選擇適當時機,例如雙方心情好或閒暇放鬆時,主動向父母表達感受,談談自己為什麼生氣、了解爸媽的情緒,重新開啟對話。

▲「適當表達策略」包含三個階段,透過衝突降溫、自我反芻、正向溝通,轉化調節對立關係。圖│研之有物

葉光輝分析,過往西方的情緒調控研究多半強調單一策略的優劣,例如,比起強忍情緒,轉移注意比較能緩解負面情緒等。

但適當表達策略是「集合體」,也就是採用多重策略、循序漸進,呈現情緒調控的「歷程」。更重要的是,前一策略可以幫助實踐下一個策略!表達需要反思、反思需要獨處,情緒調控並不是獨立運作。

這個思維轉向,也正是情緒研究跳脫西方傳統心理學的洞見。

▲適當表達策略融入儒道等東方哲學重視的「提升修養」,把情緒化為自我成長的養分,就像自我打怪、晉級升等。透過每次衝突後的反思、沉澱,內化為個人的涵養。圖│iStock

數據調查:採用哪種策略,親子關係最佳?

有了理論作基礎,葉光輝也進一步從實證研究確認,不同的表達策略,真的會影響青少年的親子關係和個人幸福感嗎?

葉光輝與臺大心理系博士生何文澤等人的研究團隊,以臺灣北部兩所學校高一生為受試對象,共 761 名樣本進行實徵分析。研究依照情緒調控策略量表,區分出三種青少年面對衝突的反應策略:壓抑、重新評估、適當表達。

「壓抑」偏向忍耐隱藏,好比用掩藏感受來控制情緒、生氣或傷心時不顯露出來。「重新評估」則像是轉移焦點,想一些好的事情讓心情好轉,或是改變想法(爸媽也是為我好、不參加營隊也沒什麼關係)讓自己不再那麼生氣、難過。「適當表達」策略,是經過情緒、思考轉換的歷程,再進行持續溝通,包括選擇適當時機表達感受、主動讓父母了解我的情緒。

結果如何?

在親子關係上,採取「適當表達」策略的青少年和父母關係最好,其次為「重新評估」,最差則是「壓抑」。在個人的身心適應度,「適當表達」、「重新評估」差異不大,「壓抑」型的青少年自我感覺最差。

總結來看,適當表達型的青少年,個人身心狀態、親子關係都比較好。

從質性訪談也發現,適當表達策略除了有助於理解雙方立場、訓練解決衝突的能力,青少年與父母的關係也更緊密。

▲整體來說,運用「適當表達」策略來處理親子衝突的青少年,在個人身心、親子關係上表現較好。圖│研之有物

華人親子衝突如何解?先別怕吵架!

綜觀東、西方文化差異,葉光輝分析,西方文化以個人主義為核心,面對衝突時習慣直球對決。相較之下,華人社會的目標則是集體主義,關係優先於個人,傾向用全觀式思維(holistic thinking)看待衝突,以「大局」、維持外在世界的和諧為重,因此常會用「忍」來因應,忍耐情緒、也忍耐對彼此的不滿,避免爭執。

「但是,避免衝突是糟糕的和諧。」葉光輝強調,純粹的忍耐僅是消極逃避、「同而不和」,表面虛假的和諧其實無濟於事。

那要怎麼達到「合而不同」的境界?

一方面,不需害怕衝突,試著看見衝突的正面意義,將危機化為轉機,這也是功能性衝突評估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正確的」運用忍耐策略。

華人所熟悉的忍,固然可以在衝突當下緩解彼此的情緒,但葉光輝指出,這應該只是暫時性、策略性;更重要的是在情緒冷卻後,尋找適當時機溝通。「先忍耐、後溝通」是適當表達策略的核心精神,不管父母或子女皆適用。

溝通需要同理,嘗試看見彼此的狀態與需求,並給予相應的回饋。長年研究親子關係,葉光輝溫和地提醒父母與青少年:

了解對方的需求才是真正的「關係導向」,因為關係一旦被破壞,要再重新建立就得花很大很大的力氣。

研之有物》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選文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選文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