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技術越來越發達,人口老化已是時代趨勢,長壽的同時要面對現實性的問題就是疾病的痛苦,以及所衍生出的高額醫療費用。病痛是沒有人喜歡的,如果可以選擇我們都想要過健康的晚年生活,各國健保的沉重負擔也不堪負荷,『預防醫學』因此興起,期待透過預防疾病的發生來代替疾病的治療,希望能阻止沉重病痛,同時也解決各國的財務問題。
預防醫學已成為醫療主流趨勢,包含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促進健康,另一部分則是預防疾病的發生。健康的促進在於個人日常生活的調整;疾病的預防則有賴正確的衛生教育宣導或是利用健康檢查做早期診斷。在健康意識的進步下,許多民眾已逐漸養成每天固定量測血壓、血糖、體溫等生理資訊,此等生理檢測器材因應市場需求也設計出便宜化、微小化的產品,使更多有需求的人容易擁有也便於攜帶使用。
科技日新月異,透過資通訊技術及生理量測、輔具及照護設備的結合形成『行動醫療產品』(Mobile Health,mHealth),具有可隨身攜帶的特性,實現了醫療無所不在的健康照護概念!本篇即將介紹目前討論火熱的穿戴式裝置及智慧行動裝置。
穿戴式裝置通常與個人用品做結合,兼具親和度與實用性,利用持續性的監控健康狀態,達到提醒身體異常的功能,以提升使用者的健康品質。例如:製作成耳機型式的穿戴式裝置,能在邊聽音樂的同時偵測使用者的心跳、血流、血壓和呼吸速率,如有異狀就會通知。
近年來,利用雲端科技及物聯網技術,訴求產品啟動後可自動連結網路或啟動管理軟體,穿戴式裝置的實際應用已進入智慧化。可分為三個等級:一是健康族群使用的消費級產品,通常是手錶或是手環,提供的功能可能是計步器、卡路里計算、睡眠品質監測等自我健康管理的項目;二是針對需要協助的患者做到遠端監控的功能,例如防走失手環;三則是提供給居家病患照護使用的醫療等級產品,大多內建精準的檢測量計,達成居家自我療養或是遠距醫療的願景。
醫療級的穿戴式產品必須經過臨床試驗及通過醫療器材法規的檢驗,產品的開發週期因此較長,阻礙了市場成長的動力。但近年來預防醫學興起,行動醫療備受重視,帶動了醫療級智慧型穿戴式裝置的商機。在醫療功能上,主要鎖定心律、體脂及血壓等基本生理監測功能,在這之外穿戴式裝置元件朝高整合邁進,工研院更在2014年五月發表了七項行動穿戴式裝置,糖尿病患者之外傷照護「穿戴式負壓創傷照護」、過敏氣 喘兒所需的「哮喘偵測器」、「嬰幼兒生理監測BabyCare」及成人生理監測的「體感手環」、「安心床墊」、「雲端健身教練系統vCoach」、「動態心電貼片」等,期望能帶動台灣產業再次升級。
穿戴式裝置是目前科技界最熱門的話題,但是長久配戴下的電池續航力問題、高科技製作成本昂貴、醫療診斷精確度需求高….等等都是難以解決的困境,這些現實應用面上的問題,廠商是否能一一克服而開拓新的藍海市場,有待時間來證明了。
受惠於資通訊技術的發達,智慧型行動裝置已改變多數人的生活,舉凡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PDA等隨處可見。利用隨手可得的智慧型行動裝置與應用程式 (APP) 的搭配,到底可以執行甚麼樣的健康醫療服務呢?業者們花招百出。
對於積極施行健康管理的族群推出以健康、飲食、體適能為主的『行動健康APP』,像是卡路里計算、健步器功能,甚至對於口吃者還推出了提升口語能力的課程APP;而針對居家照護的患者推出了下載APP系統即可量測血壓、監測心律不整、手機結合超音波掃瞄出即時 3D 立體影像、 iphone手機鏡頭結合特製漏斗狀的裝置,再下載APP即可成為醫師用來觀看耳朵內部的「耳鏡」,上述這種涉及醫療及診斷用途的程式,就需要以醫療器材的分級來管理,統稱為『行動醫療APP』,這樣的應用程式使有需要的人們在家裡即可監測疾病狀況,若與醫院雲端結合,則可讓醫師即時『遠距』診斷患者的即時病況。
利用智慧型手機進行健康管理方便可親,成本也較大型醫療儀器便宜,業者們莫不引頸期待未來市場的可看度。但目前因行動醫療的法規門檻還具不確定性,因此大部分廠商還是著眼於行動健康APP市場的研發,與整合平台的佈局。
我們難以想像物聯網以及雲端科技會帶給生活造成多麼巨大的改變,透過穿戴式裝置及智慧行動裝置,資通訊的應用整合了生活飲食、卡洛里、運動、生理狀況等個人健康資料,甚至可以醫療院所的醫療雲端作結合,人人將會擁有專屬的個人化健康顧問,錯誤診斷也能大幅減少,醫療大數據時代即將到來!